协鑫科技:坚守“无人区”的孤勇者
坐落于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协鑫大道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江苏中能")厂区内,重生与裂变的交响乐正在奏响。
这里是协鑫科技光伏产业的发源地,也曾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研发与制造基地。协鑫科技曾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多晶硅长达半个世纪的垄断,顶峰时占据到全球27%的市场份额。如今,厂区内旧的设备正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披着湛蓝色外衣的颗粒硅模块化装置。
倘若回到两年多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高耸的精馏塔竖立在锈迹斑驳的钢铁"丛林"中,空气中仿佛都散发着沉闷的气息。彼时的协鑫集团由于巨额国补长期拖欠而"泰山压顶",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阵痛刺激着每一个协鑫人的神经。
不过,令所有人惊讶的是,短短两年时间,这家曾一度步入藩篱的中国新能源巨头,已然涅槃重生。分析者可能会惯性地认为,是硅料价格的暴涨成就了这段重生佳话。但大多数人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重生后的协鑫同时伴随着企业的裂变。
站在全球商业史的维度来看,逆风翻盘的商业案例不在少数,不过重生之后往往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像协鑫这样触底反弹同时发生裂变的案例却屈指可数。而在中国光伏产业过往2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协鑫的故事更是一枝独秀。
协鑫凭什么?如果让掌门人朱共山回答这个问题,他的答案大概率会锁定两个字:"科技"。正是他十多年前一番深谋远虑的筹划,以及三十三年如一日坚持"再穷也不能穷科技"的战略耐性和发展定力,协鑫科技才能够在最低谷时手握翻身的多张"王牌"。
翻开朱共山近年来的公开演讲不难发现,他谈及最多的关键词和话题便是"科技"。在他看来,科技才是真正的"第一能源"。而在协鑫集团的最新发展战略中,他更是将"科技协鑫"赫然放在了首位,紧随其后的是"数字协鑫"和"绿色协鑫"。
2022年4月,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此次更名寓意深远,不仅强化了公司的科技属性,更是致力于将科技这层"底色",打造成公司下一个30年的"成长色"。
"我们把'素描'雕琢成了一幅'画'"。协鑫科技更名一周年之际,该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接受「能源严究院」专访时深有感触。
01 重生:"王者归来"
不久前,「能源严究院」受邀前往徐州实地调研。
在厂区内,拆除与新建在同时进行,棒状硅装置正在告别历史舞台,颗粒硅模块正在拔地而起,一动一静间无一不昭示着"王者归来"。
协鑫科技助理副总裁宋昊介绍称,徐州基地总共设计10万吨颗粒硅产能,其中6万吨已于2022年6月全部投产,现有棒状硅产能则将被置换为4万吨颗粒硅产能。
目前,徐州颗粒硅生产基地处于满产状态。
为提高供货效率,协鑫科技专门建造了统一的包装车间。基地内所有颗粒硅产品都将通过管道运抵包装车间,这栋灰色外墙的独立建筑也由此成为"产品中心"。
在包装车间,智能化的包装流水线在高速运转,不停地将绿豆般大小的颗粒硅装进一只只可以容纳10公斤重量的透明塑料袋中,经过称重和真空包装后再放入成品箱。
现场负责人介绍称,每只包装箱能够装下720公斤的颗粒硅,每天的产量约为160吨。这些成箱的颗粒硅将被运往隔壁仓库区,然后被货车运送到下游客户的拉晶切片工厂。
在现场,国内第一台颗粒硅自动化包装机正在运行,另有三台则在调试中。这些机器可以实现整个包装过程全自动,从而让颗粒硅包装流程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安全。
不久之后,等这些设备调试完成,将完全替代人工。据了解,待在建的4万吨颗粒硅产能建成,协鑫科技还将在不远处再建一个包装车间。
事实上,除了徐州基地,协鑫科技已经投产的颗粒硅项目还包括包头30万吨项目中一期10万吨项目,以及乐山一期10万吨项目,上述项目亦处于满产或投产状态。
3月的最后一天,兰天石将公司历经十年精心雕琢的"画"带到香港,将它展示在协鑫科技2022全年业绩发布会现场。
这家硅料龙头用一份令同行艳羡的成绩单为自己的回归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协鑫科技2022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去年实现营收359.3亿元,归母净利润160.3亿元,同比大涨215.3%,按境内会计准则,资产负债率则降至34.8%。
多晶硅产量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协鑫科技共生产多晶硅约10.47万吨(未包含联营公司6.45万吨),较2021年同期的4.76万吨多晶硅增加120%。其中,棒状硅5.91万吨、颗粒硅4.56万吨,分别较2021年同期增长46.1%与537.3%。
颗粒硅成为了这份财报的"主角",占据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发布会上被问及最多的亦为颗粒硅相关问题。
年报显示,2022年,协鑫科技颗粒硅有效产能由年初的3万吨,提升至年末14万吨,11万吨的增量占全年行业有效产能增量的22.7%,稳居行业第一;而从中长期来看,该公司预计其硅料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全球光伏装机所需硅料量的30%。
此外,该公司还首次在公告中披露徐州基地颗粒硅生产现金成本37.29元/kg,制造成本为43.73元/kg ,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徐州工业用电含税电价为0.65元/kWh。这也意味着,待四川乐山和内蒙古包头基地满产后,颗粒硅的生产成本将会更低。
这家硅料龙头还披露了下游主要拉晶企业与其签订的以颗粒硅为主硅料的采购长单,长单期限已覆盖至2026/2027年,总计在手订单量达到了168.92万吨。
TCL中环和上机数控采购量位居首位,均为35万吨,紧随其后的是晶澳科技、隆基绿能、双良节能,分别为14.58万吨、9.14万吨、5.28万吨,
颗粒硅之所以备受下游客户青睐,与其品质在过去一年实现质的飞跃有关。这主要体现在下游客户极为看重的总金属杂质含量这项指标上。
财报显示,协鑫科技颗粒硅总金属含量低于3ppbw(十亿分之一)产品比例由一季度的18.3%,提升至四季度的80.3%,截至今年3月已提升至96%;总金属含量低于1ppbw产品比例已超过75%。
而在颗粒硅的研发阶段,总金属杂质的含量曾一度高达几十万ppbw。
而当听闻协鑫科技旗下徐州光伏5GW颗粒硅应用示范项目解决了"挂灰""氢跳"等多个行业难题,中环、晶澳、弘元等拉晶厂商的技术人员纷纷慕名而来,到车间现场调研颗粒硅的投用过程。
在颗粒硅投入单晶炉后的化料过程中,颗粒料释放的氢气泡会出现推动颗粒跃出液面的现象,这就是行业内所说的"氢跳"。
这些跃出的颗粒附着在水冷屏及其它热场材料上,容易在后期掉入硅液中,污染硅液并引发等径过程中的断线。
"过去一年颗粒硅的进步曲线很是惊人,走过了棒状硅30年走过的路,很快将迈入电子级水平。"兰天石说。
在他眼中,那一幢幢颗粒硅模块化装置或许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02 谋局:驶入"无人区"
协鑫科技的凤凰涅槃离不开公司掌舵者朱共山的十年谋局。他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战略耐心更是值得借鉴和学习。
2011年,徐州四期4万吨多晶硅项目投产,江苏中能的多晶硅总产能达6.5万吨。超越行业龙头德国瓦克的5万吨,成为全球最大多晶硅生产商,占据全球27%市场份额。
而在国内,协鑫彼时的多晶硅产能规模比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棒状硅产能相加之和还要多。
可以说,协鑫当年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打破了欧美韩企业对多晶硅的垄断,改变了中国光伏产业"三头在外"的格局,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除了产能上不断上台阶外,江苏中能还在技术上进行了革命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冷氢化技术更是成为降本最关键的"杀招",技改后多晶硅生产成本下降一半以上。
值得玩味的是,由于受到江苏中能多晶硅规模和成本的碾压,国内千吨级多晶硅生产商处境堪忧。据了解,一家如今排名前五的硅料龙头企业当年甚至不得不离开发迹所在地,被迫西征至新疆,以图生存。
当年,协鑫科技如日中天,打下了"世界硅王"的名号。2011年,该公司营业收入达到约255亿港元,同比增长38.1%;净利润达到42.7亿港元。
2008年,全球多晶硅价格曾一度高达500美元/公斤。如此巨大的暴利,吸引了各路资本疯狂涌入,国内多晶硅产能同质化扩张极为严重。
此时,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最具战略思维的企业家之一,朱共山却站在山顶嗅到了危机。在内部头脑风暴会上,这位船长提出了一系列灵魂拷问:我们是不是也要跟同行去同质化竞争?是不是也要搬迁到低电价地区谋生存?
答案不言而喻。协鑫科技若想继续扎根徐州,唯一出路便是继续降低成本。由于改良西门子法工艺降本趋缓,该公司于是将目光投向新一代硅料技术——硅烷流化床法。
这无异于要带领协鑫这艘巨舰驶入"无人区"。
"从0到1看上去很短,但如果把小数点往后放n位,实际上可以无限长,只要走不到1,前面都是0。站在研发的角度,从第一性原理角度看上去能走得通的路径,其商业化的过程往往十分漫长、痛苦且艰辛,甚至到最后依旧会失败。"兰天石说。
彼时,全球光伏市场波诡云谲,2008年金融海啸的余波犹在。
由于终端市场过度依赖欧美市场,欧美企业先是将多晶硅的价格抬至高价,2008年硅料价格一度飙至500美元/公斤,致使大多数下游光伏公司陷入了硅料魔咒之中。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更是祭起"双反"的屠刀砍向中国光伏公司。一套"组合拳"下来,中国光伏很快进入了"寒冬",数以百计的公司轰然倒下。
在此背景下,全球硅料价格开始雪崩。根据硅业分会的统计,2011年国际多晶硅均价为60美元/公斤,但到了2012年,多晶硅价格甚至一度低至20美元/公斤。
事实上,早在2010年,江苏中能就防患于未然,开始推进硅烷流化床法制备粒状多晶硅技术的自主研发。
当年12月31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该文件的出台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也促使企业向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方向进发。
这更加坚定了协鑫科技研发下一代硅料技术的决心。2011年初,协鑫决策者决定超前启动更具技术优势与成本优势的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项目,抽调经验丰富的技术创新人才,组建了硅烷流化床颗粒硅技术开发攻关组。
"当你在无人区的时候,你才会想,要做什么。"朱共山曾屡次强调说。
接下来两年时间,协鑫科技通过独立创新和自主开发,从流化床理论研究、概念设计,逐渐打通了硅烷流化床颗粒硅生产工艺路线,解决了工艺放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掌握了流化床颗粒硅制备关键技术。
不过,由于一些关键工艺仍未攻克,颗粒硅距离商业化仍旧有着遥远的距离。
转折很快出现。2017年,协鑫科技以1.5亿美元的代价完成收购美国SunEdison及其附属公司部分技术和资产,新一代电子级硅烷流化床技术商业化由此驶上快车道。
2021年11月10日,这是协鑫科技颗粒硅的另一个"里程碑"。这天,全球首个2万吨模块化颗粒硅项目在江苏中能投产。
这意味着,颗粒硅产能建设变得如搭积木一样容易,这种复制能力让协鑫科技得以在短时间产生矩阵式裂变。
03 裂变:科技为"底色"
"对协鑫科技来讲,2022年是关键的一年,也是为未来二三十年打下基础的一年"。朱共山在3月31日业绩发布会上说。
2022年4月,保利协鑫能源正式更名为协鑫科技,进一步强化了该公司的"科技"属性。
"通过11年颗粒硅的自主研发之路,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江苏徐州这个高电价和高人力成本的地方凤凰涅槃,依靠的正是科技。"兰天石说。
他在接受「能源严究院」专访时还称,过去一年,协鑫科技主要取得了三项成就:颗粒硅的模块化迅速成型;颗粒硅品质快速爬升;模块化成型后,不断迭代,持续降本。
在兰天石看来,当前协鑫科技正处于从99到99.9的阶段,"每改善一个小数点都要付出比上一个点更为艰辛的努力"。
毋庸置疑,颗粒硅正在展现其科技魔力,下游客户的实证认可是最好的证明。
协鑫科技财报显示,2022年隆基、中环等前五大客户901A采购增速大幅提升。其中,客户A2022年第四季度的采购量环比增加200%以上。
模块化成型,品质爬升,持续降本,这或许正是协鑫科技在重生之后实现快速裂变的底气。而重生与裂变的底层逻辑则是科技与科研人才。
朱共山无疑是中国新能源民企中最重视科技的企业家之一。在他看来,企业若想长久发展,就必须把资源用在人才上,把人才用在研发上。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该公司研发投入16.86亿元,同比增加61.96%,占全年营业收入4.59%,同比增加0.6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协鑫科技当年新增专利申请139件,其中发明专利41件;获得专利授权108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
近两年来,这位新能源巨擘在参加各类行业活动时讲得最多的便是"科技",他甚至认为科技才是真正的"第一能源",并一直强调"再穷也不能穷科技"。
对此,协鑫科技的颗粒硅研发团队深有体会。2018-2019年,这是协鑫集团转型升级最阵痛的时期。为了共同度过难关,当时集团上下的所有高管都工资减半,不拿奖金。
但朱共山却做了另一个决定:第一,一线员工的工资和奖金一分不少;第二,研发投入一分不少,研发人员的待遇一分不少。
实际上,在2020年后,协鑫集团完全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颗粒硅技术继续研发,待基础夯实之后再大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可以大力扩张棒状硅产能。
彼时,颗粒硅的商业化依旧差"临门一脚",而随着硅料行情上行,内部对颗粒硅的态度也出现了分歧。但朱共山力排众议,依然坚定地相信协鑫的颗粒硅研发团队。
"协鑫可能因此少赚了几百亿。"一位业内分析人士说。2021-2022年,多晶硅价格持续暴涨成为行业的焦点,价格一度超过300元/公斤。
"从一开始布局颗粒硅,董事长朱共山就是抱着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绝态度,坚决让这个团队独立发展,从人事、供应链、设计,再到运营、安装,完全独立。"兰天石说。
事实上,协鑫对科技的重视不仅体现在颗粒硅上,它还是西门子改良法多项技术的革新者和引领者,冷氢化技术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早期发展阶段,由于副产品四氯化硅含有剧毒和腐蚀性,多晶硅行业被贴上高污染标签。但冷氢化技术可以使得四氯化硅在低温高压环境下被转化为三氯氢硅。
三氯氢硅是多晶硅的重要原材料,占比高达27%,是仅次于电耗和折旧的第三大成本。
通过冷氢化技术改造后,协鑫科技的多晶硅成本大幅下降。再加上其动辄万吨级扩产所带来的规模效应,这家硅料龙头拥有着全球最低的生产成本。
除了硅料产业,朱共山对科技的重视还体现在钙钛矿上。早在2017年,协鑫科技就布局钙钛矿技术,每年投入研发费用数以亿计。
如今,在钙钛矿上的战略耐性开始有了回报。目前,新加坡淡马锡、IDG、腾讯都入股了协鑫光电,钙钛矿备受资本青睐。
在半导体多晶硅上,协鑫同样有战略耐性。
早在2015年,江苏中能与ICF合资成立鑫华半导体,从事电子级多晶硅研发。第二年,鑫华半导体就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国内首条最大的5000吨级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开建。
2022年,鑫华半导体与TCL科技合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建设年产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该公司已成为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半导体产业用电子级多晶硅批量稳定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实力跻身行业前列。
"所有的穿越,都是重生的磨砺;所有的爬坡过坎,都是转身转变的必然。历次的战略转型,教会了协鑫识大局、谋大势、干大事,做一年、想三年、看十年。"朱共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