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游:中能要比全球多晶硅巨头做得更好
江游先生于2007年9月担任协鑫硅业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总裁,2008年2月成为协鑫硅业首席执行官,2008年7月成为协鑫硅业董事,2008年9月兼任协鑫硅业全资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加入公司之前,自1998年至2005年,江游先生担任新加坡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公司IPCCorporationLtd的全资子公司IPCCorp.China的首席执行官。自2005年至2007年,江游先生担任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江游先生曾获得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学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英语学位以及澳门科技大学MBA学位。 时间:2009年9月17日 地点: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人物: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游 中国电子报社副总编辑任爱青 产能质量成本决定发展前景 任爱青: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多晶硅的价格出现了暴跌,多晶硅行业发展也表现出新的特征。在“暴利行业”的光环褪去之后,你如何看待全球多晶硅产业的前景?你认为全球多晶硅的市场需求在金融危机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江游:从去年9月以来,全球多晶硅现货价格大幅下降。在我们看来,多晶硅价格出现这样的变化与其说是暴跌,不如说是回归正常,回归理性,因为在此之前全球多晶硅产业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原材料价格过高对于整个光伏产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多晶硅价格回归正常,多晶硅产业也将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产能规模、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将成为决定企业实力消长的重要因素。 任爱青:多晶硅产业确实面临一个洗牌的过程。这个洗牌过程中,哪些企业才是有竞争力和有市场前景的企业? 江游:我们认为,从产能规模角度讲,只有年产能达到1万吨以上的多晶硅生产厂才是真正具有规模效应的工厂。就产品质量而言,由于太阳能发电是无人值守的,要求太阳能电池在长达25年-30年的时间里正常发电,这对太阳能电池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而多晶硅材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因此,多晶硅材料的质量至关重要。另外,从市场角度来看,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能否接近传统能源的发电成本,这直接影响到太阳能发电未来的推广前景,而太阳能发电成本与多晶硅生产成本密切相关。在过去的5年里,世界各国太阳能电池的推广都是依靠政府补贴,太阳能光伏产业未来要独立、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具有非常低的制造成本。降低成本是多晶硅厂家永恒的主题之一。因此,对于多晶硅企业能否生存下去,我们可以围绕产能规模、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这三大因素,来评估企业的发展前景。 任爱青:今年,我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进入了一个政策密集时期。既有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等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也有抑制多晶硅行业重复建设的宏观调控政策。你是否认为中国多晶硅产业真的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国务院公布的“严格市场准入”等5项措施对多晶硅乃至整个光伏产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江游:多晶硅市场是全球化竞争市场,国内的多晶硅企业主要还是与国际七巨头竞争。以国内现有和在建的项目统计,预计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会超过国内太阳能光伏下游企业的需求。而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将在30%以上,全球多晶硅的总供应量也会超过需求。供过于求将导致价格下滑,并抑制国内那些生产成本入不敷出的多晶硅产能。总的来看,高质量、低价格,是全球太阳能光伏下游企业对多晶硅的共同要求。 国内的多晶硅产能过剩实际上是结构性过剩,那些土法上马、小规模高能耗、尾气回收技术不过关或根本没有四氯化硅氢化装置的企业,在市场供应过剩、价格下滑时只能停止生产;而那些技术先进、工艺效率高、实现封闭循环、物料合理利用、实现环保生产、能耗低的项目必然因产品质量稳定、成本控制得当而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调控,国内多晶硅市场供应总体上会减少,多晶硅市场无序竞争的局面也会有所变。在当前中国多晶硅行业投资过热的情况下,政府在政策层面作出调整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这些调控措施对国内多晶硅乃至太阳能光伏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将起到正面促进作用。政府的调控措施有利于促使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降低能耗、节省成本。 低成本与高品质可以兼顾 任爱青:多晶硅价格的陡然下降,给多晶硅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我们知道,江苏中能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已经达到36美元/千克,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江苏中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江游:2008年下半年,多晶硅价格大幅下滑,现货价格逼近甚至跌破国内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成本是多晶硅生产厂家求生存的唯一途径。江苏中能在降低成本的道路上走得艰辛但成果丰硕,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已由2008年的66美元/千克下降到今年6月的36美元/千克。 生产设备逐步实现国产化直接促使江苏中能的建设费用降低。从第二期工程开始,江苏中能的部分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以尾气分离装置为例,除了压缩机仍然需要进口之外,其他部件全部是由国内厂家生产的;到第三期工程,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80%。第三期工程的产能是第一期的10倍,但其总投资却不到第一期工程的7倍。也就是说,通过设备国产化,江苏中能的建设费用节省了约30%;而即便以第一期来看,江苏中能的建设成本在国内多晶硅企业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度方面,我们也取得一些成效。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三氯氢硅还原过程所消耗的电能约占整体电耗的70%,因此还原炉的余热利用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冷却循环水将还原炉的余热用于精馏工序,有效地降低了单位产品能耗。 任爱青:多晶硅产品既要追求高品质,也要追求低成本。而产品品质高,似乎必然会伴随高成本。你认为多晶硅企业应该如何在产品品质和生产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江游:其实,产品品质和生产成本之间并不是一种相互矛盾的关系。当然,电子级的多晶硅产品相对太阳能级的多晶硅产品而言成本一定会更高,这是因为其采用的生产工艺有所不同。但对于生产同一级别的多晶硅产品而言,在采用相同工艺的情况下,产品品质越高,其生产成本应该会越低,关键就在于企业是否掌握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另外,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能否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任爱青:与太阳能级多晶硅相比,电子级多晶硅在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上会有怎样的变化?对中能而言,电子级多晶硅产品主要针对哪些市场和客户? 江游:我们预计,如果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为65-70美元/千克的话,电子级多晶硅售价通常可以达到100-140美元/千克;电子级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会比太阳能级多晶硅略高,但不会与售价同比例增加。 在太阳能多晶硅领域,我们目前已经拥有223亿美元的长期订单,这将满足江苏中能未来7年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产能;目前我们正在跟客户就电子级多晶硅的长期订单进行谈判,预计在2010年下半年,我们就将推出电子级的多晶硅产品。众所周知,亚洲地区是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业的聚集地,这对我们销售电子级多晶硅是非常有利的。 从设备入手突破技术壁垒 任爱青:多晶硅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几大巨头手中。中能作为多晶硅领域的新进入者,是如何实现多晶硅核心生产技术的突破的? 江游:技术是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外多晶硅巨头一直拒绝向其他公司转让生产技术。不过,江苏中能利用股东强大的国际网络找到了迅速掌握多晶硅制备技术的突破口———国际多晶硅装备企业。在中能多晶硅生产线建设的每一道主要工序,都有世界知名的多晶硅设备厂家长期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我们的精馏设备是从日本引进的,还原炉是从德国引进的,尾气分离装置是从美国引进的,这些厂家数十年来长期跟国际多晶硅生产七巨头合作。比国际多晶硅七巨头幸运的是,江苏中能进口了这些设备厂最新一代的设备,在装备方面,可以说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引进设备的好处在于,一旦签订合同,技术支持就可以迅速到位,设备厂家还可以参与到工程设计之中。设备进场之后,在安装、调试的全过程中设备厂家的工程师都要到现场指导,同时,他们还要负责教会中能的员工如何操作。我们的操作工、技术员和研发人才就是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历练出来的。 任爱青:多晶硅的闭环生产无论对于降低成本还是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而闭环生产也是体现多晶硅企业技术实力的关键所在。江苏中能是如何实现闭环生产的? 江游:实现闭环生产是多晶硅生产中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和环保成本的关键。在三氯氢硅还原反应的过程中,总量高达90%的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氯化氢作为尾气排出,一部分三氯氢硅需要经过尾气分离之后再进入还原炉;另外,作为还原反应更大量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则需要经过氢化,转化为三氯氢硅之后循环使用。这些尾气和副产物如果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出厂外,不仅会造成原料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副产物四氯化硅有效转化为原料三氯氢硅的氯氢化技术,是江苏中能与国内设计院合作研发的一大硕果,业已申请成为国家级专利技术。我们没有引进技术比较成熟但能耗非常高的热氢化工艺,而是立足于自主创新研发了冷氢化工艺。目前,投入运行的7套冷氢化装置已取得了能耗、成本迅速降低的良好效应。 任爱青:目前,改良西门子法仍在多晶硅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国际主流厂商中也不乏流化床法和硅烷法的支持者,而国内外也有很多企业在探索用冶金法生产多晶硅。你如何看待各种不同生产工艺的优缺点?新的工艺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江游: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是非常成熟的工艺技术。目前,这种工艺已经形成一种平台,各家企业可以以这个平台为基础,研究各种课题,开发出更多新的生产工艺。因此,我相信改良西门子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将在多晶硅生产领域维持主流地位。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潜心跟踪一些新的工艺技术,流化床技术、硅烷法工艺都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我们不但在徐州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而且在美国华盛顿州成立了研发中心;将来,我们还会在南京成立研发中心。设立这些研发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江苏中能在业界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当然,设在美国的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和国内研发中心有所不同。国内研发中心注重目前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改进生产装置、培养工程师;美国的研发中心则更关注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他们研究的课题是未来三到五年太阳能行业如何发展,如何提升太阳能电池硅片的品质,如何帮助下游的电池和组件厂商提高产品的转换效率。从今年9月到2010年第一季度,江苏中能总共将投入8亿元,用于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向Hemlock和Wacker这样的国际巨头看齐,并且要做到比他们更好。 至于在改良西门子工艺和流化床、硅烷法等新工艺之中哪一种技术更有发展前途,现在还很难下定论。我认为不会有某一种技术垄断整个行业,未来的多晶硅生产还将维持多种工艺技术并存的局面。 多渠道投入吸引国内外人才 任爱青:随着多晶硅产业近几年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行业内也出现了人才紧缺的现象。江苏中能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如何看待多晶硅领域的人才争夺战? 江游:人才的流动在任何行业都是存在的,多晶硅行业也不例外。不过,从江苏中能运营3年的情况来看,人才的流失几乎为零;与此同时,很多国内其他多晶硅企业的人才希望加入江苏中能。我认为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不论是高端的还是普通的人才都希望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而江苏中能具有国内最大的生产规模,自然对各类人才具有吸引力。 江苏中能也把目光投向国外的高端人才。刚才我曾经提到,我们在美国华盛顿州成立了研发中心,目前已经有20多位从事改良西门子工艺的当地专家加入了我们的研发队伍。 另外,我们跟国内高等院校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们跟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化工学院都有合作的课题。我们还投入1000万元在南京大学设立了协鑫工程研究院,在研究院培养的很多硕士都将加入到我们的研发团队中。 任爱青:在光伏行业,有不少企业寻求垂直一体化,也有部分企业专注于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你认为在这两种模式中哪个更符合光伏产业发展的规律? 江游: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生产多晶硅材料的技术门槛最高,利润也最为丰厚。江苏中能给自身的定位是光伏产业的材料供应商,也就是说,我们将专注于生产多晶硅和硅片,为下游的电池厂家提供原材料。在多晶硅领域,江苏中能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要在全球市场上拥有话语权,要在产能规模、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目前还没有向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下游领域延伸的计划。 位居多晶硅产业全球前三
分享相关新闻COPYRIGHT © 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苏州鑫之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产业布局
联系协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