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太阳能产业调查
编者按:
随着国家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临近,太阳能产业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进入6月以来,各地不断有光伏产业大项目密集上马。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下了出现重复建设倾向的结论,关于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乏和并网发电等关键问题的探讨更加热烈和深入。同时,8月底《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也引起了业内人士呼吁对太阳能产业的另一翼----太阳能光热产业给予充分重视和政策支持。这是中国唯一一个靠市场运作壮大发展起来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光热利用方面的技术前景甚至远远好于光伏发电。
鉴于上述背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8、9月份分赴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通过对相关重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采访,力求全面反映太阳能产业的真实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周发表的《太阳能产业调查》系列报道将为目前争论的热点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考和启示,敬请读者关注。
■太阳能产业调查·光电篇(1)市场回暖,光伏巨头不担心产能过剩
“我们不担心产能过剩。”8月27日下午,河北省保定市,位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英利集团生产车间一片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全速运转,工人们正加紧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有关负责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对市场前景表示乐观。
与上述厂区相距不远,一座新建晶体硅生产基地正在进行设备调试,一期年产3000吨多晶硅工程即将于10月投产,并计划年内启动二期6000吨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年产1.8万吨多晶硅生产基地。几乎与此同时,同样位于保定市的“天威保变”对外宣布,天威四川硅业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开始投料试生产。
就在全国各地大干快上,争先恐后地发展新能源项目之际,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有媒体报道,太阳能产业的主流企业开工率只有六七成,今年多晶硅产能会达到需求的两倍,目前的多晶硅产能可以满足2020年国内光伏市场的需要。
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最近在江苏徐州和河北保定的光伏企业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不存在开工不足问题。
位于徐州市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能硅业)是目前亚洲最大多晶硅生产企业,产能今年预计将达到8000吨,“如果市场好的话,我们还会有一万吨的多晶硅扩产项目。”该公司行政部经理黄志阳对本报记者表示。
眼下,无论是在中能硅业还是在英利集团,工人们都被分成四班不分昼夜轮流生产,两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即使这样也还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两家企业都在进行扩张。中能硅业计划到2010年,多晶硅产能达到2.1万吨;英利集团则计划将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从600兆瓦提高到1400兆瓦。
黄志阳告诉记者,中能硅业现在开足马力生产,一个月产量是1000多吨,生产出来的产品随即就被客户运走,“订单已经把我们的产量全订走了。”黄说,在金融危机比较严重的时候,公司曾经出现过少量库存。随着市场回暖,黄志阳对光伏产业的前景也日益乐观。
在英利集团,情况也非常相似。为应对金融危机,该集团实施了“三大战役”,不是收缩战线,而是主动出击,提出从7月1日起大干90天,实现销售180兆瓦的目标。公司预计全年将完成销售450—500兆瓦,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0%—12%,较去年相比大幅增加。
英利集团对硅料的需求较大,过去一直没有自己生产而是靠购买硅料加工成太阳能组件,往往受制于人。负责该集团媒体事务的李伟经理表示,上马多晶硅项目主要是为了延伸产业链,完善企业自身配套功能,即使投产短期内也无法满足自身生产的需求。
近年来,地方政府对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视和支持,为了抢抓机遇,各地均在“赛跑”,新能源产业“到处开花”以致给人一哄而起的印象。
“现在一提光伏产业项目就是多少兆瓦,实际上不光是规模,还应该重视科技含量,政府应该做好引导,制定一个行业门槛。否则,会把这个行业做滥。”保定市发改委交通能源处副处长张惠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
张惠娟告诉记者,她不看好单纯多晶硅生产企业,令她同时感到忧虑的还包括新能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欠缺,光伏和风电核心技术都没有真正掌握,产能出现一定程度过剩和部分企业存在污染问题等。
“多晶硅企业是否存在污染,跟提纯技术和工艺流程有关。”她说,英利投资120多亿元多晶硅生产项目,采用的是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她并不担心,担心的是一些实力较弱、技术和设备落后的硅厂存在高污染、高耗能等问题。
黄志阳认为,当前处于能源革命初期,未来几年,全球光伏产业增长率至少将保持在30%左右。“未来4—5年,太阳能发电设备需求量将是2007年全年增量的5.8倍。”她说,从意大利、保加利亚、韩国等国家市场反馈来看,金融危机已逐步见底,需求出现反弹,“可以说光伏产业现在才开始起步。”
■太阳能产业调查·光电篇(2)光伏产业领衔,徐州打造千亿元产业
在许多人过去的印象中,徐州是“煤城”,是老工业基地,但仅仅两三年的时间,胸怀新能源宏伟梦想的徐州已然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进入徐州市经济开发区杨山路,一块红色的巨型广告牌进入了记者的视线,“光伏之都,风电之城”八个大字十分醒目。在徐州,以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和节能环保为标志的新能源产业正快速崛起。按照徐州市的规划,将借助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加快培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用3年到5年时间打造能源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的“新能源之都”。
徐州市新闻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士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也许用不了3到5年时间,一个产业成功转型、新能源发挥带动经济发展火车头作用的新徐州便将出现在苏北大地之上。
光伏产业发展助城市转型
据介绍,徐州已探明煤炭可采储量仅剩下5.4亿吨,按目前开采进度,20多年后,曾经的“煤城”将面临无煤可挖,陷入资源枯竭的境地。过去几年,徐州市先后关闭了167对煤井,近几年内还将有14对矿井陆续关闭。实现城市转型、产业接续,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徐州市面临的最大挑战。
当地干部用“脱胎换骨”来比喻徐州正在经历的这场转型,而转型的突破口和抓手就是新能源。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主导产业和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的火车头来对待,真抓实干。
徐州市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处长李亚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徐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分布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和风能三大领域,其中光伏产业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以江苏中能硅业为龙头企业的光伏产业已经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位于徐州经济开发区的江苏中能硅业,作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万吨多晶硅生产企业,去年多晶硅产量为185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1%,今年产量预计将达到8000吨,发展势头良好。
李亚军告诉记者,去年徐州光伏产业实现产值47.8亿元,与2007年相比同比增长600%。包括江苏中能硅业、艾德太阳能等新能源企业正在致力于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
今年4月,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落户徐州,给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徐州将力争经过三年左右努力,基本解决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机械装备和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发展形成明显优势。
硅业领衔打造千亿元产业
徐州在发展新能源方面不仅力度大,而且速度快。“江苏中能硅业2006年开始建厂,无论是建设速度还是投入运营时间都是非常快的。”当地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江苏中能硅业仅用14个月便完成一期项目建设,2007年9月即投产运营,并且当年开始销售。
在杨山路66号江苏中能硅业总部所在地,乘坐太阳能车,绕过落地玻璃幕墙装饰的总部大楼背后,便进入了一个花园式厂区。穿行其间,两旁可见高高矗立的各种装置和设备,机器不断在耳畔鸣响,而空气中却几乎闻不到什么异味,也很少见到工人。
据了解,在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任何外来参观考察者均不准进入车间内部,只能在外面的厂区行动,之所以这样做据说是为了保守技术秘密。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江苏中能硅业公司行政部经理黄志阳表示,该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氢化系统是国内首创、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四氯化硅处理专有技术,全部实行闭环运行,消除了生产多晶硅副产品难以处理的难题。由于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但解决了环保和节能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多晶硅生产单耗、生产成本与国际领先水平竞争的实力。
李亚军表示,早在2007年,徐州市就提出将能源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的构想,即2012年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他预计徐州传统能源产业到2012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这就意味着新能源产业将承担起打造千亿元产业的重任。
他分析说,由于徐州生物质能、风能产业规模目前还比较小,上述目标将主要依赖光伏产业的发展实现。虽然他对当地光伏产业“上大下小”,即上游多晶硅发展快规模大,下游光伏电池组件发展慢规模小有些担心,但他还是充满信心。
他说,打造千亿元能源产业,徐州一种途径是必须要往下游做,也就是说必须加快产业链延伸,将下游产业迅速做大做强;另外一种途径是大力招商引资,将外面的新能源巨头“请进来”。后一种途径将比依靠自身扩大产能、滚动发展更为快捷。
江苏中能硅业公司行政部经理黄志阳告诉记者,该公司去年销售收入近40亿元,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多晶硅价格下降,今年上半年完成销售额15亿元,但进入下半年以来,市场明显好转,公司产量一直在增加,下半年增产已成定局,今年的销售目标是40—50亿元,争取超过去年。
江苏中能硅业2吉瓦硅棒硅片项目目前进展顺利,预计不到一年就可以投产,可创年产值150亿元。这意味着一年后徐州新能源产值可能将超过传统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江苏中能硅业已经建成投产的5条多晶硅生产线,产能达到1.8万吨,到2010年,将达到2.1万吨,仅多晶硅一项就可以实现产值120亿元左右。
前不久,“两岸新能源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徐州举行。据透露,徐州市有关部门与光伏巨头台湾强茂公司正在进行洽谈,后者有意选择在徐州投资建厂。此外,艾德太阳能目前也正在扩大产能,新建200兆瓦工程预计今年11月投产。
经历过金融危机,黄志阳对光伏市场更加看好。“现在市场需求日渐旺盛,已经不仅是回暖,而是有了一定的热度。”黄志阳说,江苏中能硅业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继续巩固和提高多晶硅的产能规模、产品品质,同时积极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向应用领域拓展产品链。随着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徐州打造千亿元能源产业的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
■太阳能产业调查·光电篇(3)光伏发电“先天不足”,浙江力拼新能源占比1%
“光伏发电,优势在大西北。”在浙江采访期间,记者多次听到类似的话语。当地很多人士似乎都有一种共识,同样借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在浙江,光伏发电不是一个特别合适的地方。”不过,浙江在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所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并没有丝毫的懈怠,而是被一种危机感推动着快步前行。
能耗大省的危机意识
“我省是能源消耗大省,但全省96.7%以上的化石能源依赖省外调入?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浙江省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意见》(下称55号文)指出,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不仅是应对全球能源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优化能源结构,突破能源瓶颈约束,培育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浙江省经信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处长丛培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浙江因为缺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这条路必须要走”。另外,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讲,也必须走“开源”的路子。
据了解,浙江省目前单位GDP能耗为0.78,“十一五”末必须下降到0.72,也就是说两年时间必须再下降7.7%左右。“浙江单位GDP能耗本来相对就比较低,排在全国前三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截流’不仅花的功夫大,代价也大,下一步要放在‘开源’上,应充分利用我们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资源。”丛说。
不能小看的1%
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省正在实施“6+1”计划,即实施“六个一百家一个基地”计划,具体来说就是实施百万屋顶发电计划、百兆瓦风电装机应用计划、百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计划、百条道路太阳能照明计划、百万农户沼气利用计划以及百万平方米建筑地源(水源)热泵空调计划,加快新能源的推广应用。
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350兆瓦,其中光伏发电50兆瓦,风力发电300兆瓦;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地源(水源)热泵空调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年产沼气1亿立方米,实现光伏等新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以上。
丛培江说,可不能小看新能源1%的比例,“看上去比较小,但实现这个数字也非常不容易。”他说,1%里不含核电和水电,如果算上的话将达到8%—10%。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浙江目前年消耗传统能源约1.5亿吨标煤,未来还会逐年增长,三年后可能将达到1.6亿吨标煤,按新能源比重1%换算,每年可节约1500万—1600万吨标煤。
他指出,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浙江更不能落后,而是应该高瞻远瞩,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传统能源消耗大省,必须未雨绸缪重视节能减排,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预防国外筑起环保方面的贸易壁垒而被控制“命门”,不能为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成本高,光电问题多
从自然条件来说,浙江省在日照、风速方面,在国内都不属于优先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的地区,同时土地资源也很稀缺。“光伏发电,优势在大西北。”据介绍,由于浙江光照少,太阳能分布属于四类地区,风能资源也不如同样属于沿海地区的江苏等省。
尽管存在先天不足,但浙江省还是从长远战略出发抢抓新能源先机。以光电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方面为例,虽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但还是唯恐落后,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
该省紧紧抓住全球光伏产业和市场快速成长的机遇,提出大力发展光伏终端产品、光伏产业用装备及材料、半导体照明产品(LED)、光伏发电配套设备及产品,积极支持硅材料生产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重点发展硅晶体电池、薄膜电池,从硅晶体的下游产品以及薄膜材料到电池组件,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发展光伏产业生产关键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关键技术,提高自主设计与制造水平。
在引导推进多元化投资方面,浙江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光伏技术生产企业和光伏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示范项目;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优势,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百万屋顶发电计划示范项目的建设;鼓励企业法人、公民在其所属产权范围内建设新能源应用项目;支持采用BOT、BT、TOT等模式建设百万屋顶发电计划示范项目。
但是光伏产业发展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光伏发电成本高。据丛培江介绍,浙江光伏发电的成本大约为2元/度左右。“即使国家补50%,也要1元以上,现在居民用电每度才0.5--0.6元钱。”
而本报记者在浙江省电力公司采访了解到的情况却相去甚远。浙江省电力公司在办公大楼屋顶建设了一个250千瓦太阳能屋顶光伏并网示范电站,投资2800万元,太阳能电池板面积达4000平方米,目前已经联网运行。“发电量随天气变化,日发电量最高1400多度,最低才100多度。”该公司综合服务公司设备部副经理池勇介绍说,电站发电靠天吃饭,每发一度电成本高达4元。
池勇认为,由于光伏发电成本太高,目前进入每个家庭还不太现实。“这只能是一种趋势。除非成本降下来,降到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池勇说。
■太阳能产业调查·光电篇(4)河北光电欲追风电
“变化太快!河北新能源发展势头很好。”8月27日谈及新能源话题,河北省发改委能源处副处长赵卫东颇有感触。
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赵称,6月份河北省刚出炉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初稿,因为形势变化太快,有些内容和数据不得不重新作出修改。
赵卫东说,河北省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从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来看,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但光伏发电才刚刚起步,由于成本比较高,政策配套不完善,电价也不是很明确,产业发展比较缓慢。不过,河北属于太阳能较为丰富的地区,太阳能光照利用小时数2000—3000小时左右,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在承德和张家口,地面大型光伏发电并网工程也在开展前期工作。
他说,由于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补助政策,以及最近实施的“金太阳工程“,对光伏发电进行补贴,河北企业上光伏发电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今后太阳能光伏发电会类似风电,在几年之后很快发展起来。”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光伏产品价格下滑,而国内随着产能逐步过剩,光伏发电成本明显下降,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推广创造了条件。”在赵卫东看来,金融危机和产能过剩对光伏产业既是危机,又是机遇。
据介绍,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保定的英利集团、宁晋县的金龙实业在光伏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生产方面具有相当规模,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
赵卫东表示:“河北省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装备和零部件制造方面,除几家企业外,从全国来看规模还比较小,技术含量偏低,产能也不是很大。”
因此,河北省在新能源领域将着力建设“八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加快发展能源装备制造,提高整体水平,增强实力,完善产业链。
另外一个重点是,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在热利用方面,要求新建12层以下建筑物都配套建设太阳能热水系统,对老旧居住建筑分年度按计划进行改造,同时重点推动国家电网投资100亿元的“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促进风电光电产业发展;在农村进一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促进利用沼气,推动农村能源利用方式变革和新能源示范县、乡、村建设。
他透露,河北省的初步目标是,到2011年,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或超过2%,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整个装机容量9%,到2013年,新能源比例将提高到4%,装机容量占比提高至11%。“省里很重视新能源工作,河北新能源将争取走在全国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