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鑫科技:堅守“無人區”的孤勇者

http://gcl0217.vthinks.net/tc/about/newdetail/5567.html

2023-05-11    來源:能源嚴究院

坐落于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協鑫大道的江蘇中能矽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江蘇中能")廠區内,重生與裂變的交響樂正在奏響。

這裏是協鑫科技光伏産業的發源地,也曾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矽研發與制造基地。協鑫科技曾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國外公司對多晶矽長達半個世紀的壟斷,頂峰時占據到全球27%的市場份額。如今,廠區内舊的設備正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披着湛藍色外衣的顆粒矽模塊化裝置。

倘若回到兩年多前,這裏還是另一番景象。高聳的精餾塔豎立在鏽迹斑駁的鋼鐵"叢林"中,空氣中仿佛都散發着沉悶的氣息。彼時的協鑫集團由于巨額國補長期拖欠而"泰山壓頂",轉型升級所帶來的陣痛刺激着每一個協鑫人的神經。

不過,令所有人驚訝的是,短短兩年時間,這家曾一度步入藩籬的中國新能源巨頭,已然涅槃重生。分析者可能會慣性地認爲,是矽料價格的暴漲成就了這段重生佳話。但大多數人可能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重生後的協鑫同時伴随着企業的裂變。

站在全球商業史的維度來看,逆風翻盤的商業案例不在少數,不過重生之後往往都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的恢複期。像協鑫這樣觸底反彈同時發生裂變的案例卻屈指可數。而在中國光伏産業過往20多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中,協鑫的故事更是一枝獨秀。

協鑫憑什麽?如果讓掌門人朱共山回答這個問題,他的答案大概率會鎖定兩個字:"科技"。正是他十多年前一番深謀遠慮的籌劃,以及三十三年如一日堅持"再窮也不能窮科技"的戰略耐性和發展定力,協鑫科技才能夠在最低谷時手握翻身的多張"王牌"。

翻開朱共山近年來的公開演講不難發現,他談及最多的關鍵詞和話題便是"科技"。在他看來,科技才是真正的"第一能源"。而在協鑫集團的最新發展戰略中,他更是将"科技協鑫"赫然放在了首位,緊随其後的是"數字協鑫"和"綠色協鑫"。

2022年4月,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爲協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此次更名寓意深遠,不僅強化了公司的科技屬性,更是緻力于将科技這層"底色",打造成公司下一個30年的"成長色"。

"我們把'素描'雕琢成了一幅'畫'"。協鑫科技更名一周年之際,該公司聯席首席執行官蘭天石接受「能源嚴究院」專訪時深有感觸。

 

01 重生:"王者歸來"

不久前,「能源嚴究院」受邀前往徐州實地調研。

在廠區内,拆除與新建在同時進行,棒狀矽裝置正在告别曆史舞台,顆粒矽模塊正在拔地而起,一動一靜間無一不昭示着"王者歸來"。

協鑫科技助理副總裁宋昊介紹稱,徐州基地總共設計10萬噸顆粒矽産能,其中6萬噸已于2022年6月全部投産,現有棒狀矽産能則将被置換爲4萬噸顆粒矽産能。

目前,徐州顆粒矽生産基地處于滿産狀态。

爲提高供貨效率,協鑫科技專門建造了統一的包裝車間。基地内所有顆粒矽産品都将通過管道運抵包裝車間,這棟灰色外牆的獨立建築也由此成爲"産品中心"。

在包裝車間,智能化的包裝流水線在高速運轉,不停地将綠豆般大小的顆粒矽裝進一隻隻可以容納10公斤重量的透明塑料袋中,經過稱重和真空包裝後再放入成品箱。

現場負責人介紹稱,每隻包裝箱能夠裝下720公斤的顆粒矽,每天的産量約爲160噸。這些成箱的顆粒矽将被運往隔壁倉庫區,然後被貨車運送到下遊客戶的拉晶切片工廠。

在現場,國内第一台顆粒矽自動化包裝機正在運行,另有三台則在調試中。這些機器可以實現整個包裝過程全自動,從而讓顆粒矽包裝流程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安全。

不久之後,等這些設備調試完成,将完全替代人工。據了解,待在建的4萬噸顆粒矽産能建成,協鑫科技還将在不遠處再建一個包裝車間。

事實上,除了徐州基地,協鑫科技已經投産的顆粒矽項目還包括包頭30萬噸項目中一期10萬噸項目,以及樂山一期10萬噸項目,上述項目亦處于滿産或投産狀态。

3月的最後一天,蘭天石将公司曆經十年精心雕琢的"畫"帶到香港,将它展示在協鑫科技2022全年業績發布會現場。

這家矽料龍頭用一份令同行豔羨的成績單爲自己的回歸描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協鑫科技2022年财報顯示,該公司去年實現營收359.3億元,歸母淨利潤160.3億元,同比大漲215.3%,按境内會計準則,資産負債率則降至34.8%。

多晶矽産量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協鑫科技共生産多晶矽約10.47萬噸(未包含聯營公司6.45萬噸),較2021年同期的4.76萬噸多晶矽增加120%。其中,棒狀矽5.91萬噸、顆粒矽4.56萬噸,分别較2021年同期增長46.1%與537.3%。

顆粒矽成爲了這份财報的"主角",占據了一半以上的篇幅,發布會上被問及最多的亦爲顆粒矽相關問題。

年報顯示,2022年,協鑫科技顆粒矽有效産能由年初的3萬噸,提升至年末14萬噸,11萬噸的增量占全年行業有效産能增量的22.7%,穩居行業第一;而從中長期來看,該公司預計其矽料市場占有率将提升至全球光伏裝機所需矽料量的30%。

此外,該公司還首次在公告中披露徐州基地顆粒矽生産現金成本37.29元/kg,制造成本爲43.73元/kg ,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處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徐州工業用電含稅電價爲0.65元/kWh。這也意味着,待四川樂山和内蒙古包頭基地滿産後,顆粒矽的生産成本将會更低。

這家矽料龍頭還披露了下遊主要拉晶企業與其簽訂的以顆粒矽爲主矽料的采購長單,長單期限已覆蓋至2026/2027年,總計在手訂單量達到了168.92萬噸。

TCL中環和上機數控采購量位居首位,均爲35萬噸,緊随其後的是晶澳科技、隆基綠能、雙良節能,分别爲14.58萬噸、9.14萬噸、5.28萬噸,

顆粒矽之所以備受下遊客戶青睐,與其品質在過去一年實現質的飛躍有關。這主要體現在下遊客戶極爲看重的總金屬雜質含量這項指标上。

财報顯示,協鑫科技顆粒矽總金屬含量低于3ppbw(十億分之一)産品比例由一季度的18.3%,提升至四季度的80.3%,截至今年3月已提升至96%;總金屬含量低于1ppbw産品比例已超過75%。

而在顆粒矽的研發階段,總金屬雜質的含量曾一度高達幾十萬ppbw。

而當聽聞協鑫科技旗下徐州光伏5GW顆粒矽應用示範項目解決了"挂灰""氫跳"等多個行業難題,中環、晶澳、弘元等拉晶廠商的技術人員紛紛慕名而來,到車間現場調研顆粒矽的投用過程。

在顆粒矽投入單晶爐後的化料過程中,顆粒料釋放的氫氣泡會出現推動顆粒躍出液面的現象,這就是行業内所說的"氫跳"。

這些躍出的顆粒附着在水冷屏及其它熱場材料上,容易在後期掉入矽液中,污染矽液并引發等徑過程中的斷線。

"過去一年顆粒矽的進步曲線很是驚人,走過了棒狀矽30年走過的路,很快将邁入電子級水平。"蘭天石說。

在他眼中,那一幢幢顆粒矽模塊化裝置或許就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02 謀局:駛入"無人區"

協鑫科技的鳳凰涅槃離不開公司掌舵者朱共山的十年謀局。他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戰略耐心更是值得借鑒和學習。

2011年,徐州四期4萬噸多晶矽項目投産,江蘇中能的多晶矽總産能達6.5萬噸。超越行業龍頭德國瓦克的5萬噸,成爲全球最大多晶矽生産商,占據全球27%市場份額。

而在國内,協鑫彼時的多晶矽産能規模比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棒狀矽産能相加之和還要多。

可以說,協鑫當年幾乎是憑借一己之力打破了歐美韓企業對多晶矽的壟斷,改變了中國光伏産業"三頭在外"的格局,書寫了屬于自己的傳奇。

除了産能上不斷上台階外,江蘇中能還在技術上進行了革命性突破,其自主研發的冷氫化技術更是成爲降本最關鍵的"殺招",技改後多晶矽生産成本下降一半以上。

值得玩味的是,由于受到江蘇中能多晶矽規模和成本的碾壓,國内千噸級多晶矽生産商處境堪憂。據了解,一家如今排名前五的矽料龍頭企業當年甚至不得不離開發迹所在地,被迫西征至新疆,以圖生存。

當年,協鑫科技如日中天,打下了"世界矽王"的名号。2011年,該公司營業收入達到約255億港元,同比增長38.1%;淨利潤達到42.7億港元。

2008年,全球多晶矽價格曾一度高達500美元/公斤。如此巨大的暴利,吸引了各路資本瘋狂湧入,國内多晶矽産能同質化擴張極爲嚴重。

此時,作爲中國新能源産業最具戰略思維的企業家之一,朱共山卻站在山頂嗅到了危機。在内部頭腦風暴會上,這位船長提出了一系列靈魂拷問:我們是不是也要跟同行去同質化競争?是不是也要搬遷到低電價地區謀生存?

答案不言而喻。協鑫科技若想繼續紮根徐州,唯一出路便是繼續降低成本。由于改良西門子法工藝降本趨緩,該公司于是将目光投向新一代矽料技術——矽烷流化床法。

這無異于要帶領協鑫這艘巨艦駛入"無人區"。

"從0到1看上去很短,但如果把小數點往後放n位,實際上可以無限長,隻要走不到1,前面都是0。站在研發的角度,從第一性原理角度看上去能走得通的路徑,其商業化的過程往往十分漫長、痛苦且艱辛,甚至到最後依舊會失敗。"蘭天石說。

彼時,全球光伏市場波詭雲谲,2008年金融海嘯的餘波猶在。

由于終端市場過度依賴歐美市場,歐美企業先是将多晶矽的價格擡至高價,2008年矽料價格一度飙至500美元/公斤,緻使大多數下遊光伏公司陷入了矽料魔咒之中。

與此同時,歐美國家更是祭起"雙反"的屠刀砍向中國光伏公司。一套"組合拳"下來,中國光伏很快進入了"寒冬",數以百計的公司轟然倒下。

在此背景下,全球矽料價格開始雪崩。根據矽業分會的統計,2011年國際多晶矽均價爲60美元/公斤,但到了2012年,多晶矽價格甚至一度低至20美元/公斤。

事實上,早在2010年,江蘇中能就防患于未然,開始推進矽烷流化床法制備粒狀多晶矽技術的自主研發。

當年12月31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保護部聯合印發《多晶矽行業準入條件》。該文件的出台在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也促使企業向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方向進發。

這更加堅定了協鑫科技研發下一代矽料技術的決心。2011年初,協鑫決策者決定超前啓動更具技術優勢與成本優勢的矽烷流化床法多晶矽項目,抽調經驗豐富的技術創新人才,組建了矽烷流化床顆粒矽技術開發攻關組。

"當你在無人區的時候,你才會想,要做什麽。"朱共山曾屢次強調說。

接下來兩年時間,協鑫科技通過獨立創新和自主開發,從流化床理論研究、概念設計,逐漸打通了矽烷流化床顆粒矽生産工藝路線,解決了工藝放大過程中的技術瓶頸,掌握了流化床顆粒矽制備關鍵技術。

不過,由于一些關鍵工藝仍未攻克,顆粒矽距離商業化仍舊有着遙遠的距離。

轉折很快出現。2017年,協鑫科技以1.5億美元的代價完成收購美國SunEdison及其附屬公司部分技術和資産,新一代電子級矽烷流化床技術商業化由此駛上快車道。

2021年11月10日,這是協鑫科技顆粒矽的另一個"裏程碑"。這天,全球首個2萬噸模塊化顆粒矽項目在江蘇中能投産。

這意味着,顆粒矽産能建設變得如搭積木一樣容易,這種複制能力讓協鑫科技得以在短時間産生矩陣式裂變。

 

03 裂變:科技爲"底色"

"對協鑫科技來講,2022年是關鍵的一年,也是爲未來二三十年打下基礎的一年"。朱共山在3月31日業績發布會上說。

2022年4月,保利協鑫能源正式更名爲協鑫科技,進一步強化了該公司的"科技"屬性。

"通過11年顆粒矽的自主研發之路,公司之所以能夠在江蘇徐州這個高電價和高人力成本的地方鳳凰涅槃,依靠的正是科技。"蘭天石說。

他在接受「能源嚴究院」專訪時還稱,過去一年,協鑫科技主要取得了三項成就:顆粒矽的模塊化迅速成型;顆粒矽品質快速爬升;模塊化成型後,不斷叠代,持續降本。

在蘭天石看來,當前協鑫科技正處于從99到99.9的階段,"每改善一個小數點都要付出比上一個點更爲艱辛的努力"。

毋庸置疑,顆粒矽正在展現其科技魔力,下遊客戶的實證認可是最好的證明。

協鑫科技财報顯示,2022年隆基、中環等前五大客戶901A采購增速大幅提升。其中,客戶A2022年第四季度的采購量環比增加200%以上。

模塊化成型,品質爬升,持續降本,這或許正是協鑫科技在重生之後實現快速裂變的底氣。而重生與裂變的底層邏輯則是科技與科研人才。

朱共山無疑是中國新能源民企中最重視科技的企業家之一。在他看來,企業若想長久發展,就必須把資源用在人才上,把人才用在研發上。

财報數據顯示,2022年,該公司研發投入16.86億元,同比增加61.96%,占全年營業收入4.59%,同比增加0.69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協鑫科技當年新增專利申請139件,其中發明專利41件;獲得專利授權108件,其中發明專利3件。

近兩年來,這位新能源巨擘在參加各類行業活動時講得最多的便是"科技",他甚至認爲科技才是真正的"第一能源",并一直強調"再窮也不能窮科技"。

對此,協鑫科技的顆粒矽研發團隊深有體會。2018-2019年,這是協鑫集團轉型升級最陣痛的時期。爲了共同度過難關,當時集團上下的所有高管都工資減半,不拿獎金。

但朱共山卻做了另一個決定:第一,一線員工的工資和獎金一分不少;第二,研發投入一分不少,研發人員的待遇一分不少。

實際上,在2020年後,協鑫集團完全可以"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顆粒矽技術繼續研發,待基礎夯實之後再大規模擴張;另一方面,可以大力擴張棒狀矽産能。

彼時,顆粒矽的商業化依舊差"臨門一腳",而随着矽料行情上行,内部對顆粒矽的态度也出現了分歧。但朱共山力排衆議,依然堅定地相信協鑫的顆粒矽研發團隊。

"協鑫可能因此少賺了幾百億。"一位業内分析人士說。2021-2022年,多晶矽價格持續暴漲成爲行業的焦點,價格一度超過300元/公斤。

"從一開始布局顆粒矽,董事長朱共山就是抱着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決絕态度,堅決讓這個團隊獨立發展,從人事、供應鏈、設計,再到運營、安裝,完全獨立。"蘭天石說。

事實上,協鑫對科技的重視不僅體現在顆粒矽上,它還是西門子改良法多項技術的革新者和引領者,冷氫化技術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早期發展階段,由于副産品四氯化矽含有劇毒和腐蝕性,多晶矽行業被貼上高污染标簽。但冷氫化技術可以使得四氯化矽在低溫高壓環境下被轉化爲三氯氫矽。

三氯氫矽是多晶矽的重要原材料,占比高達27%,是僅次于電耗和折舊的第三大成本。

通過冷氫化技術改造後,協鑫科技的多晶矽成本大幅下降。再加上其動辄萬噸級擴産所帶來的規模效應,這家矽料龍頭擁有着全球最低的生産成本。

除了矽料産業,朱共山對科技的重視還體現在鈣钛礦上。早在2017年,協鑫科技就布局鈣钛礦技術,每年投入研發費用數以億計。

如今,在鈣钛礦上的戰略耐性開始有了回報。目前,新加坡淡馬錫、IDG、騰訊都入股了協鑫光電,鈣钛礦備受資本青睐。

在半導體多晶矽上,協鑫同樣有戰略耐性。

早在2015年,江蘇中能與ICF合資成立鑫華半導體,從事電子級多晶矽研發。第二年,鑫華半導體就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國内首條最大的5000噸級電子級多晶矽生産線開建。

2022年,鑫華半導體與TCL科技合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建設年産1萬噸電子級多晶矽項目。該公司已成爲迄今國内規模最大的半導體産業用電子級多晶矽批量穩定生産的高新技術企業,綜合實力跻身行業前列。

"所有的穿越,都是重生的磨砺;所有的爬坡過坎,都是轉身轉變的必然。曆次的戰略轉型,教會了協鑫識大局、謀大勢、幹大事,做一年、想三年、看十年。"朱共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