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 冲动与理性并存

http://gcl0217.vthinks.net/newdetail/960.html

2009-10-14    

 

中国新能源: 冲动与理性并存

层出不穷的资本英雄、拔地而起的风机和太阳能板、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在节能减排已近变成一种道德力量的时候,我们为新能源的发展冲动叫好,却也为其一哄而起背后的盲目和无序而担忧。

新能源是发展方向,是未来的希望,但它还很弱小,很幼稚,需要呵护和扶持,而不是拔苗助长,妨碍了它的大好前程。

新能源要发展壮大,关键是技术突破。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将新能源发电成本降低到与传统能源持平甚至更低,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太阳能热水器还是电动汽车,我们差不多和西方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某些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这就为中国追赶世界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蛙跳良机。当起点一致时,我们需要拿出勇气和智慧来证明,所谓的创造能力并不是一件奢侈品。

中国做新能源不是为了国家形象,不是为了让外国人高兴,更不应是为了抵挡外国的贸易制裁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我们自己。想想法国的核电、丹麦的风能,在冲动和理性之间,我们还需要一种坚持,一种无论宏观经济、国际政治环境如何变化都不为所动的执著。

 

中国是新能源经济受益者

作者:查道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美国奥巴马政府将发展新能源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其经济刺激计划中,涉及新能源的部分高达500亿美元。其中100亿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为新能源并入()电网创造物质条件,其余400亿全部用于扶持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此外,被任命为能源部长的是一位坚信美国只有大力发展新能源才有出路的科学家。能源部掌管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实验室系统,共有28个下属实验室。所以,政府政策导向十分明确。

一些人将奥巴马对新能源的重视看成是美国寻找新的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举措,也有一些人认为,新能源是美国拖垮中国和其他竞争对手的阴谋,是美国人在忽悠我们。作为能源消费的大国,中国必须告别新能源阴谋论,坚定地走为了改善中国自身环境的新能源之路。

过去政策的延续

实际上,美国对新能源的重视不是奥巴马时代才有的,而是对过去政策的延续。奥巴马对新能源的重视,有较大的成分是延续并强化布什政府在2007年开始的能源政策。换言之,在追求降低对海外能源依赖这一点上,美国政府的政策导向有较高程度的连贯性。就思考美国的新能源政策与美国在能源领域与中国的互动而言,倘若把奥巴马的政策看成是党派区别大于实质,是新任领导人为了与前任有所不同而采取的政治作秀行为,则是一种误判。

小布什政府在第一个任期里的能源政策取向比较清晰:继续依赖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先用尽其它国家的化石能源储藏。按照这个逻辑,尽管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基地组织无关,发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是值得支付的代价。

经过小布什政府进入第二个任期的实践,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共识:虽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美国在军事力量上相比,也没有大国或明或暗地支持被美国攻打的一个小国,美国要独自打赢一场战争也是很困难的。即便是伊拉克这么一个已经被制裁、被孤立十多年、四面楚歌的沙漠地区国家(较难以展开游击战),在军事和政治两个领域,美国都遇到了没有料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盟国军队纷纷从伊拉克撤离。美国民众于200611月把掌控国会参众两院的机会交给了布什的反对党。这次选举的直接效应之一便是,选举结果一公布,力主在伊拉克战斗到底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不得不引咎辞职下台。

布什在2007年初终于开始提出新的能源政策目标:通过实施强制性汽车发动机油耗标准在未来10年内使汽油消费量下降至少20%;2017年,将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使用量提高到相当于350亿加仑石油的水平。由民主党控制的国会,支持了布什的这些政策。虽然谷物(主要是玉米)为基础的车用乙醇,在2008年上半年因为全球粮食价格上涨而受到批评,在美国,寻找替代能源的共识没有动摇。

200974,在伊拉克访问的副总统拜登主持了一个仪式,来自59个国家的200多名士兵宣誓成为美国公民。显然,从适龄美国公民中征兵参与境外战争,难度越来越大。虽然美国官员和学者们不怎么乐意评论这个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政府或者是政策精英们主张用武力维持境外能源供应所遇到的难度。

此外,就在布什政府向奥巴马政府过渡的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数个与美国没有盟国关系的国家派遣了军舰到索马里海域保护通过那里的商船不受海盗袭击。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主流媒体中没有因此而出现多少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其实,这个现象可以理解为:美国不愿意独自担当起在一个敏感的能源运输通道维护航行安全的义务和风险。我们也不能忘了,第一次伊拉克战争,是由美国出人,日本出钱而完成的。现在,那个模式是否继续适用,越来越是个问题了。

总之,虽然30多年来不同政党、领袖经营的美国政府都主张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虽然美国的石油消费总量中还有60%来自海外,越来越多的迹象告诉我们,朝着降低对境外能源供应依赖程度这个方向努力,社会支持基础越来越坚实了。

告别阴谋论

过去十多年美国大力发展的金融工程主要是用来分割财富,新能源则是致力于创造财富,美国通过新能源获取技术优势的意图是明显的,但不见得是要通过新能源来拖垮别的国家,统治世界。

阴谋论之所以有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用来对所有的来自美国的政策措施和主张进行推理,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了这个阴谋论,也就有了充足的理由,排除一切对自身现行政策的意见,因为听了就有在帮助可能怀有敌意的国家针对中国的阴谋得逞之嫌。

针对这种阴谋论,我们不妨提出几个问题:同样是新能源,效果怎么就那么天壤之别,中国能被拖垮,美国自己却不能?通过包括国际合作在内的途径,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高污染的化石能源,环保效果留在中国。难道高耗能、高污染才是中国为了不被美国竞争下去而必须维持的本钱?

当然,新能源被看作是推动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必要工具之一。在碳减排这个全球性课题上,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不同于布什政府的政策取向。美国也必然给世界其它国家施压,要求跟上美国的新步伐、新节奏。新能源因此很可能继碳减排而成为未来国际政治外交的焦点问题。

就产品贸易的国际舆论环境而言,节能减排已近变成了一种道德力量,一种品牌。这种品牌或者说道德力量所起的作用,就像知识产权一样。你不按照知识产权规则办事,就是在发不义之财,因为你盗用了他人的发明创造成果。同样的道理,你不开发新能源、不搞节能减排,你就是在置同一个地球上的他人的健康环境于不顾,所以你的产品在境外市场不应该得到支持。所以,选择在碳减排这个议题上与国际潮流唱反调,是不会得到多少同情的,出口产品因此会受到歧视。这将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影响。

在外交层面,通过征收碳关税的方式对向美国市场出口商品的厂商和国家政府施加节能减排方面的压力,一直是美国公开讨论的政策选择之一。国会有几十个提案,以图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来达到碳关税的政策效果。出现这种情形,中国有以牙还牙的选择。但是,如果就此而向WTO提出针对美国的申诉,在自己的节能减排的努力没有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情形下,获得支持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有可能招致来自更多国家、更具有歧视性的制裁。

所以,作为处理中美关系的一环,既要利用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力量开发新能源,推进节能减排,又要做好中外交流工作。这种交流的目标是,让国际社会认同一个趋势:中国还没有达到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和环保水平,但是在努力,而且努力的效果是越来越好。出现这种局面时,处理贸易纠纷就较容易找到道德意义上的制高点。

中国是获益者

对于中国来说,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不仅是一种国际道义责任,也能获得经济上的好处。拿CDM(清洁发展机制)来说,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碳市场卖主,占60%份额。这些项目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还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换回设备和技术。现在,一些欧洲国家发现,CDM是在帮助中国的发展,所以主张对CDM进行调整,使之不再成为补贴中国发展的安排。

光伏和风电产业发展将明显受益于奥巴马能源新政。相关的分析显示,今后5年内,仅美国市场的太阳能发电设备需求量将是2007年全年新增容量的5.8倍,因此预计未来5年光伏产业的增长率将至少在30%以上。

必须看到,新能源的卖点是更清洁,在提高就业和价格方面,它并没有优势。

对于中国来说,首先要确定自己要什么:是不顾一切地要便宜的能源,还是尽最大的努力要清洁的能源?在这方面,国家政策层面的导向要清晰,要有一种无论宏观经济、国际政治环境如何变化都不为所动的坚持。

像法国,不管国际油价是几美元还是几百美元,几十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发展核能。开始法国是从美国购买技术,慢慢拥有了独立的知识产权,如今,法国80%的能源来自核能。在这个过程中,法国没有认为核能是美国的阴谋,也没有因为可能的核事故和核废料的处理而因噎废食,而是认准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发展新能源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也是老百姓的事。政府要引导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如果大家只是一味地追求便宜,不愿意为新能源支付更高的价格的话,新能源就难以发展起来。

另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在新建的房子和社区里强制安装新能源设备,这样能节约设备安装成本、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该是未来国家推广新能源的重点措施之一。

中国之所以要支持新能源的发展,要参与相关的国际合作,落脚点应该是在中国大地上提高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的竞争力。这是中国自己的事情,我们做新能源不是为了国家形象,不是为了让外国人高兴,更不应是为了抵挡外国的贸易制裁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新能源是一个特别广泛的概念。什么才是的,与两个问题高度相关:一个国家或社会目前的能源结构;针对这个结构,政府的政策导向。国家要有选择地支持那些经过市场检验证明可靠的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等。

新能源领域出现经济泡沫,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现在确实有一些人,在摩拳擦掌地想把新能源包装成一种金融现象,炒作概念,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竭力避免蒙受损失。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提高能够对各种各样的新能源项目从专业技术层面进行评估的能力,并且允许新能源技术试验的失败。

 

地方政府盲目发展新能源埋行业隐患

本刊记者 杨军 发自北京

金融危机影响日深,传统增长行业都灰头土脸,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及相关产业似乎也不足以启动经济,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近年迅速蹿红的新能源。新能源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国对新能源的投入呈现加速之势。世界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进入寒冬,新能源却似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中国对新能源的发展需求似乎更加强烈。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发展的无形束缚,中国对外获取能源的边际成本正变得越来越高昂。眼看经济不断探底,各界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呼声日响。基金战略投资家、风险投资商、银行和大的企业财团等纷纷进入新能源产业,并对其大加赞美,预言其后的迅猛发展。各省、市政府陆续出台新能源规划,声明要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看上去,新能源产业俨然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但真的是这样吗?

种种迹象表明,出于误解、利益驱动或其它原因,几方力量正合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跃式发展。从地方政府到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和某些投机者,人们对新能源产业参与的热情远远大于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大家一起在把新能源产业吹成一个新的次贷泡沫。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俊峰如此形容。

GDP驱动

地方政府对发展新能源产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中就有10个正在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江苏已出台了首个新能源地方规划:2009年要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2010年实现3000亿元,2011年实现4500亿元,而2008年,江苏的新能源产业产值不过900亿元。上海、浙江也出台了新能源产业规划,列明未来新能源产值目标。在山东省的规划中,新能源产业不仅涵盖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五大产业,而且要在2011年,使三成以上的城市建筑普及应用新能源,新能源消费比例提高到3%。青海宣布将在柴达木盆地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G瓦的太阳能电站。甘肃宣布在酒泉建立世界首个千万千瓦级的连片开发、并网运行的风电基地。

当然,有个别地方政府确实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先行优势,也早已有了规模颇大的新能源类企业,但更多的地方政府并无明显优势,或现有能力和发展前景远达不到计划的目标。地方政府为什么对新能源产业如此趋之若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GDP驱动。

经济危机使中国GDP增速放缓,这对地方政府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出口一直不振,内需又没有完全启动,随着哥本哈根协议可能通过的逼迫,世界各国在之间的博弈已经给地方政府带来了环保压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原有的一些地方支柱产业面临转型。地方政府苦于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产业增长迅速,对GDP的拉动快,对上下游产业带动大,而且是绿色的,几乎成了地方的救命稻草。各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青睐不谋而合。

因为非常重视,新能源变成了一把手工程,各省市都是首长在抓。李俊峰提醒说:目前社会对新能源的热情很高,市场需求也很大,但是应该避免利益驱动下的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等问题。而地方政府已经在新能源对GDP的拉动下变得近视,盲目上了很多新能源项目,并一心通过种种手段吸引设备厂家前往落户,这也为行业埋下不少隐患。

太阳能、风电上网价格较低,新能源发电项目效益不高,对地方纳税很少,税制改革以后更是有限,因此这些项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不大。这也是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热衷于引入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而不仅仅是新能源发电建设项目的原因之一。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政府出面,要求投资者使用本地设备,搞变相地方保护主义。

对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政府那双看不见的手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能源是经济的,不是政治的,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留下了太多政治的烙印。政府的层层鼓励和优惠,足以使一些原本可能亏本的新能源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尚德创业成功后,一再被解读为是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企业扶持的结果。GDP导向下的地方政府发展冲动使新能源行业滑向非理性,催生出行业泡沫。

投资危机

看好新能源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当然还有企业和资本。

中国政府近年来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业界呼吁了多年的新能源刺激计划陆续出台,财政部提出了对安装与建筑结合的光伏电池给予补贴,国家能源局也发布了随时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的信息,一些官员和专家学者在不同场合提到新能源规划即将出台,财政部联手科技部、国家能源局正式推出金太阳计划,提出3年内支持不少于5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等等。

财政对新能源的扶持无论从密集度和力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据了解,今年全国财政仅是对于可再生能源的预算安排就达到了100亿元左右,比去年高出60亿元左右。这些无疑都在释放出明显的信号。被称为资本最敏锐的神经末梢的新能源行业,再次被各路资本看好,投资者和投机者们觉得机会又来了。

现在中国民间资本充裕,好的项目难寻。一向善于从政府规划中寻找商机的江浙资本反应最为迅疾。数据显示,截至20095月底,浙江电力公司已经收到28家浙江光伏发电项目共计3.8万千瓦的并网发电申请。某风投从业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寻找好的项目很难,他们目前重点在新能源领域。阿尔斯通传媒总监曲乐章告诉记者,今年阿尔斯通的工作重点是清洁能源。原《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很可能将会调整到1.5亿千瓦。受此信息刺激,前几年不足10家的风机制造商已飙升至70余家。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机构开始把目光定格在中国新能源产业这个市场大蛋糕上。

这么小的盘子,十几家到几十家公司就够了,现在却是一哄而上。全世界其他国家总共只有七八家多晶硅制造商,中国有四五十家。其他国家总共有七八家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商,中国有两三百家。风机制造行业已经有七八十家,但每个月都有大量的新涌入者。李俊峰说,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了一个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

由于近年来煤电价格一直处于顶牛状态,传统能源企业中电力是最迫切想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