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协鑫科技兰天石:“我们把素描雕琢成了一幅画”
http://gcl0217.vthinks.net/newdetail/5560.html
2023年4月,一直以创新和科技为“杀手锏”而驰骋光伏蓝海的协鑫科技(03800.HK)迎来更名一周年。在这家硅料龙头17年的历程中,过去一年注定将载入企业发展史。
更名后的协鑫科技容光焕发,一骑绝尘,365个日日夜夜里开足马力,颗粒硅产能疾速攀升,产能也从2万吨提升到30万吨,在全球硅料市场中的占比从0迅速飙升到10%。截至目前,协鑫科技已投产和在建规划总产能达70万吨,形成华东、西南、西北三大区域的联盟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协鑫科技的颗粒硅品质亦有显著质的提升。该公司2022年度财报显示,颗粒硅总金属含量低于3ppbw产品比例由一季度的18.3%,提升至四季度的80.3%,截至今年3月已提升至96%。总金属含量低于1ppbw产品比例已超过75%。
而随着产品品质的提升,以及产能逐步释放,颗粒硅越来越受下游客户的热宠。协鑫科技财报显示,2022年隆基、中环等前五大客户901A采购增速大幅提升。其中,客户A2022年第四季度的采购量环比增加200%以上。
一年前,凤凰涅槃的协鑫科技为何要进行更名?又缘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不久前,该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在接受「能源严究院」专访时进行了回应。
从专访中得知,协鑫科技之所以更名,与该公司的战略转型有关。
“随着公司的体量越来越大,以及转型升级的成功,我们认为原先的保利协鑫已无法承载公司未来的科技属性和发展使命。”兰天石说。
此外,这位年轻的首席执行官还首次向外界回顾了协鑫科技颗粒硅的研发历程,并深度解析了协鑫科技之所以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颗粒硅路线背后深层次原因。
以下是专访节选:
「能源严究院」:2022年4月,公司由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更名为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为什么要更名?决策过程是怎样的?
兰天石:更名“协鑫科技”强化了公司的科技属性。通过11年颗粒硅的自主研发之路,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江苏徐州这个高电价和高人力成本的地方凤凰涅槃,依靠的正是科技。
通过对比棒状硅和颗粒硅,我们得出的感悟是,走同质化的路只能往能源价格和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不可能留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未来如何把大规模的制造业留在这些发达地区,只能靠科技创新。2022年,我们的研发投入超16亿元,占公司销售收入的近5%。
实际上,我们更关注的是,当绿色能源时代到来,协鑫科技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碳减排做什么?
我们希望以颗粒硅为核心的上下游都能够享受低碳化。从2022年至今,协鑫科技主要的研发方向聚焦于不断迭代颗粒硅,提升颗粒硅的品质。过去几个季度,我们的进步曲线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快速走过了棒状硅需要30年才能走完的路。
这些成就背后的底层逻辑是科技和人才。协鑫科技有三大底色:科技协鑫、数字协鑫、绿色协鑫,在行动过程中,公司也是一直朝着这三个方向努力。
为了更名,公司内部进行了头脑风暴,朱共山董事长也参与其中,并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协鑫?”围绕着这个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以“科技”作为公司最大的属性,希望未来30年把科技的“底色”打造成“成长色”。
因此,随着公司的体量越来越大,以及公司转型升级的成功,我们认为原来的呼号保利协鑫无法体现公司未来的科技属性。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科技,注重研发投入和研发人才培养的基因得到进一步强化。
「能源严究院」:过去一年,协鑫科技有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就?
兰天石:第一,颗粒硅的模块化迅速成型;第二,颗粒硅品质快速爬升;第三,模块化成型后,不断迭代,持续降本。
从60分到90分很容易实现,但从90分到99分的难度就增加很多,而从99到99.9,难度系数会变得更大。颗粒硅目前处于从99到99.9的阶段,每改善一个小数点都要付出比上一个点更为艰辛的努力。
形象地来说,在模块化之前,我们是在画素描,从素描中能够看到雏形和轮廓,但如何让它的颗粒度变得更细,如何让这幅作品变得卓越,需要经过精益雕琢的过程。
从2022年至今,我们一直在为这幅蓝图上色,努力将它绘制得更细,而且这张蓝图我们会一直绘到底。
过去一年,我们的产能从2万吨扩到了30万吨。目前,颗粒硅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0%左右,近三年的目标是30%左右。而当行业回归理性的时候才是颗粒硅的爆发点,因为颗粒硅的品质更好,成本更低,碳减排更少。
品质方面,2022年颗粒硅总金属含量低于3ppbw产品比例由一季度的18.3%,提升至四季度的80.3%,截至今年3月已提升至96%。总金属含量低于1ppbw产品比例已超过75%。
此外,颗粒硅综合电耗优化至13.8kWh/ kg- Si,蒸汽耗量15.3kg/ kg- Si,人均产出量为133吨/ (人·年)。按照2022年颗粒硅产量45599吨计算,公司为国家节约电量21亿千瓦时,为行业降低碳排放118万吨。
「能源严究院」:既然创新的过程如此艰辛,那么协鑫科技当年为什么一定要坚持颗粒硅的研发?能否回顾下整个过程。
兰天石:协鑫科技布局颗粒硅要追溯到2011年。
这一年,江苏中能多晶硅四期项目投产,公司西门子法多晶硅产能超过7万吨,占全球份额的27%,产能规模超过排名第二到第十名相加的总和。
当年,朱共山董事长敏锐地看到,未来协鑫是否也要走同质化道路?围绕着这个问题,公司内部进行了头脑风暴,董事长问大家,有没有比棒状硅更好的技术储备,下一代新的技术在哪里?
全球在硅料环节其实只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硅烷法,一种是西门子法。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来看,硅烷法的电耗更低,但大规模商业化的确很少。
原因主要是有两个:第一,它的工艺更加复杂,因为硅烷是一种危险程度较高的气体;第二,在制造过程中品质会有波动,它的运行会因为质量的波动而变得不稳定。
作为一项已经成型30年的技术路线,美国已经有两个大厂正在生产,并且持续了十几年。不过体量一直无法与棒状硅正面对抗。
2011年,公司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独立于西门子法之外的研发团队,这个新的团队从人事、供应链、设计、运营到安装,完全独立并自成体系。
当时,从公司内部抽调了100多名员工,开启了颗粒硅的研发之路。经过5年研发,终于在2016年研发出颗粒硅,但品质还不够好,运行不够稳定,无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2017年,美国SunEdison公司因资金链问题破产重组,协鑫科技趁机将其收购,拿下该公司旗下FBR技术专利团队和设备,由此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完整掌握FBR法生产颗粒硅技术的公司。
之后,公司将FBR法颗粒硅技术嫁接到公司的体系内,又经过三年研发,终于把颗粒硅推向了工业化。2019年,颗粒硅产品基本成熟,达到了商品应用的基础条件,正式推向了市场,这意味着我们把素描雕琢成了一幅画。
2021年,我们实现了颗粒硅2万吨模块化。这之后,颗粒硅的规模化开始提速,我们用了18个月,将颗粒硅产能从2万吨扩产到30万吨,三大基地齐头并进。
「能源严究院」:从“素描”开始,到雕琢成“画”,您认为协鑫科技凤凰涅槃的秘诀在哪?
兰天石:协鑫科技在朱共山董事长的带领下,一直具有战略耐性和战术定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0”到“1”看上去很短,但如果把小数点往后放n位,实际上可以无限长,只要走不到“1” ,前面都是“0”。站在研发的角度,从第一性原理角度看上去能走得通的路径,其商业化的过程往往十分漫长、痛苦且艰辛,甚至到最后依旧会失败。
这个过程需要资本、人才的不断投入,以及时间的等待,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很难到孵化的阶段。
比如说2011年成立颗粒硅研发团队时,就把它变成一件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事情,坚决让这个团队独立发展,充分保障并提高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待遇。
即便是在2018-2019年市场最困难的时候,公司所有高管工资砍半,不拿奖金,但研发的费用一分不少,研发人员的工资和奖金一分不欠。
朱共山董事长的战略耐性还体现在布局钙钛矿上。早在2017年,当光伏行业内还不了解钙钛矿技术时,协鑫科技就布局了钙钛矿产业,时至今日也已有七年之久,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按亿计算。
如今,在钙钛矿上的战略耐性开始有了回报。目前,新加坡淡马锡、IDG、腾讯都入股了协鑫光电,钙钛矿备受资本青睐。
在半导体多晶硅上,协鑫同样有战略耐性。早在2015年,江苏中能与ICE合资成立鑫华半导体,从事电子级多晶硅研发。第二年,鑫华半导体就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国内首条最大的5000吨级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开建。
2022年,鑫华半导体与TCL科技合作,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建设年产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公司已成为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半导体产业用电子级多晶硅批量稳定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实力跃居行业前列。
在协鑫,研发的地位非常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没有硬性的KPI考核。因为朱共山董事长深知研发和KPI是天然的不等式,如果把一个强KPI的任务放在研发上,该任务注定会失败,因为KPI注重的是短期利益,而研发追求的是长期利益。
这与朱共山董事长的理念有关。他始终认为企业若想长久发展,就必须把资源用在人才上,把人才用在研发上,33年来一直坚持并反复强调“再穷也不能穷科技”。